财新网
返回

“联合国”骗子

2014年08月01日 11:55 本文来源于 财新《新世纪》
来自“联合国”的虚假荣誉,谁在炮制,欺骗了谁?
2014年6月25日,美国纽约,陈光标在中央公园船屋免费宴请美国流浪汉。在宴请现场,一位来自于“中国全球合作基金会”的主席唐纳修向其颁发“世界首善”荣誉证书。佚名/东方IC
财新《新世纪》 记者 蓝方

  已经69岁的民间“诗人”老张,已记不清自己究竟是什么时候开始受到“国际关注”。

  这个在南方某农场工作了大半辈子的下岗工人,孤身一人,平日最大的爱好便是研究、创作古体诗,偶尔也有习作在地方报刊上发表。四五年前,老张开始收到大量的会议邀请、名人录征集函、征文和获奖通知。这些与他民间“诗人”身份相关的信函,无一例外的,都在向他要钱。

  老张曾算过,来信最多的一天,各种评奖、征文出版、名人录订购费用加在一起,竟高达20万元。一个月只有2000多块退休工资的老张,掂量了下这些奖项、活动的分量,最终选择只接受那些“含金量”最高的奖章——来自“联合国”的荣耀。

  他自己最为珍视的,是“当代师表”的称号。2012年6月,他在家收到了这份落款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证书,表彰他“为了文化艺术事业的繁荣与发展无私奉献自己的一生、为整个人类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文化遗产”。这本证书花了他800块钱。

  除此之外,国际文艺界联合会、世界第二次文艺复兴促进联合会等机构还发给他“21世纪最佳创新人物”“世界当代八大文化圣贤”等一系列荣誉。寄发的证书中写明,授予这些荣誉无一例外都经过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

  老张将自己获得的每个世界级奖项都展示在自己的博客里。他发现喜欢在网络上炫耀自己“联合国荣誉”的人还有很多。除了和他一样出身草根的“民间艺术家”们,还有小有名气的二三线艺人,大大小小的私人企业——从生产养生产品的公司到房地产企业。

  其中名气最大者,莫过于惯于高调炒作的慈善家陈光标。6月底,在纽约大宴流浪汉的陈光标从“中国全球合作基金会”主席手中接过一张联合国“授予”的“世界首善”证书。很快,联合国官微委婉辟谣:证书上的“united nation”少写了复数“s”。

  “世界首善”被戳穿,而以评奖、会议为核心的“联合国”经济却依然兴旺。这些来自“联合国”的虚假荣誉,究竟欺骗了谁?

产业链

  问及这么多世界级的荣誉究竟是真是假,老张有些犹豫。他坦言,对其中一些奖项他也曾有过怀疑。例如“世界当代八大文化圣贤”,他在网上搜索,发现获得该荣誉的人已经超过了八个。但绝大多数奖状,他认为“应该是真的”。他的判断标准,除了奖状上的联合国标志,还包括是否有其他名人也得过此奖、是否有媒体报道过。

  例如由“国际文艺界联合会”颁给老张的“国际艺苑金圣奖”,他就搜到中广网对河南一位获奖艺术家的报道。这家在老张心中颇有公信力的传统媒体在报道中郑重其事地介绍,前中国书协主席启功、中国香港著名导演吴宇森也曾获此奖。

  一位对“奖状经济”颇有研究的香港文化圈人士介绍,这正是诸多颁奖机构惯用的伎俩。这些所谓的组织,首先会找一些名人,主动要求给他们颁奖。名人们大多知道这些“山寨”奖状没什么含金量,通常不会搭理,但也不会拒绝。于是颁奖机构将奖状寄上门,这些“获奖”名人立刻就成为他们对外宣传的工具。

  该人士介绍,这样的“奖状经济”,从最早的买卖名人录版面演变而来,在大陆已有十多年历史。手段也非常简单低劣,明码标价买卖虚假荣誉,或通过组织会议、买卖纪念册的方式牟利。

  近年在“颁奖圈”颇为活跃的“世界第二次文艺复兴促进联合会”“世界民间文艺家协会”等看上去来头极大的世界级机构,基本上都是卖奖者虚构,在网上也无迹可寻。

  但除此之外,还有大量“合法”组织也混迹该圈。它们基本都在香港或美国正式注册,获得中国领事馆认证,甚至在联合国官方网页上也能查到其机构信息,主事者以外国人或外籍华人为主。

  成立于1985年的联合国友好协会(Friends of the U.N)便是这类组织的代表。其负责人诺尔·布朗(Noel Brown)是美籍非裔人士,自称有耶鲁大学国际关系博士学位,曾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工作。财新记者向UNEP求证,得知布朗博士确有其人,上世纪80年代确实是UNEP北美办公室的负责人。在其母校西雅图大学的网站上,可以查得此人设立的奖学金,在联合国网站上也能看到他代表联合国友好协会参加官方会议的记录。

  但布朗博士在中国开展的最重要工作,却是给各色各样的人颁奖。在公开的报道记录中,他近两三年颁过的奖就包括“联合国友好使者”“联合国最佳心灵音乐奖”“联合国最佳华语流行音乐奖”“联合国青年IT推动奖”“世界卓越艺术家金奖”等,所涉领域极其广泛。

  UNEP北美办公室的工作人员Ahdi Z. Mohammed告诉财新记者,布朗博士上世纪80年代就从UNEP离职。鉴于他的联合国友好协会是一个独立于联合国的组织,Mohammed无法评价该组织所颁奖项的真实性。但他强调,凡是联合国有关的奖项与活动,必然可以在联合国网站上查到。

  在更早的2007年,联合国友好协会就在中国评选“2007世界和谐”系列大奖;而后其明码标价买卖“联合国国际人居金奖”“联合国最佳范例楼盘大奖”等荣誉的行为又被媒体曝光,引来联合国澄清,此类商业行为与联合国无关。

  事实上,买卖“联合国”大奖仅是这些组织牟利的手段之一。更为快速的方法,是直接以“联合国机构”的噱头吸纳会员。如在美国特拉华州成立的“世界健康组织联盟”,目前在中国已有200多家企业会员。会费有多个档次,最低一档也是10万。当财新记者以一家养生企业之名向其咨询入会事宜时,对方承诺,缴纳10万元入会后,即可使用联合国的标志进行企业宣传。

  搭建起会员网络后,这些组织频频组织各类以健康、低碳、传统文化为名的大会、论坛,实为各种养生、佛学文化产品的营销展会。参会者缴纳动辄上千元的参会费,以及数以万计的赞助费后,组织者也会配合会议,“免费”向其颁发一些世界级的荣誉。

联合国的“背书”

  这些在外人看来荒唐而拙劣的“会议经济”“奖状经济”,在中国已存在多年,经久不衰。老的机构被曝光、查处,新的机构又不断产生,且以更加高明的手段力证自己身份、行为的合法性。

  尤其是在美国、香港成立的机构,最常用的两大法宝,是领事馆认证和联合国官网NGO注册。

  相较内地对NGO的严厉管控,美国、香港等地成立NGO门槛非常低。例如美国,很多机构选择在特拉华州注册。该州登记小规模的NGO,注册费仅为89美元,年费75美元;甚至只有一名董事会成员也可注册个人NGO。特拉华州不要求NGO在该州有任何活动,还按照联邦政府规定给予NGO免税待遇。

  一些以“联合国”之名专事会议、奖状经济的机构,还专门将注册的办公地址注明为“联合国大厦”。但据财新记者了解,该“联合国大厦”(UN Plaza)并非联合国秘书处所在之地,而是位于联合国总部对面的一栋写字楼。楼内确实有不少与联合国相关的机构办公,但也对外出租。

  有了合法注册身份后,这些机构通常会到中国政府驻纽约总领事馆办一份带有“中华人民共和国领事认证”公章的文件。该文件无一例外地被这些组织贴在自己的网页上,以暗示中国政府对其的认可。

  中国联合国协会副处长张毅曾在外交领事部门工作。他介绍,普通公众常常搞不懂领事认证的意义。领事认证通常基于一国的公证文件,证明的是该文件上的印章和签字属实,并不对文件的内容进行实质性审查或认证。

  更具有误导性的,是“联合国官网注册”的说法。联合国华人友好协会、世界和平基金会等组织,均在网站上陈列该机构在联合国网站上的搜索截图。

  张毅介绍,这些机构所展示的,事实上是联合国民间组织数据库的搜索结果。作为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联合国一直非常重视与民间组织的关系,期望与民间机构建立紧密的网络,以帮助联合国宣传人道主义理念、合作执行如救灾等具体项目。联合国与民间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往往有三种类型。

  门槛最高者,是联合国经社理事会的谘商地位。目前全球有3910家NGO取得了这一地位。它们获权可参加联合国的会议,发布立场文件,甚至影响议程设定。获得这一系列特权需一整套严密的申请程序。提交申请材料后,经社理事会中的非政府组织委员会每年进行两次会议审议,最终由经社理事会定夺。

  第二种合作类型是申请成为联合国新闻部的“联系单位”。它们每年可参加联合国新闻部非政府组织年会,进出使用联合国的新闻部/非政府组织资料中心等。成为“联系单位”的门槛相对较低,仅需提供机构的申请材料和推荐信。全世界有1300多家机构已经成为了联合国新闻部的“联系单位”,其中也包括上文所提到的、热衷在中国颁奖的联合国友好协会。

  而门槛更低的,便是加入联合国的民间组织数据库。当前已有2.4万多家NGO登记到了联合国的数据库中。张毅介绍,只要是一个合法、正式成立的NGO,都可以在此数据库中注册。数据库提供各个机构的基本联系信息,以期建立全球的NGO合作网络。财新记者发现,绝大多数在中国经营奖状、会议的机构,便在该数据库登记备案。

  联合国在其官网上强调,与新闻部联系并不是已被纳入联合国系统,也未赋予联系组织或其成员任何特权、豁免或特殊地位。

  但很多机构却乐于利用“联系单位”或数据库里的注册信息,来强调自己是经联合国授权、备案或在联合国注册的机构。例如联合国华人友好协会对外宣传的口径便是“联合国经社理事会社会组织注册”。

谁是受骗者?

  对这些“合法机构”利用联合国的名称、标识刻意误导公众的行为,究竟应如何定性?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联合国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张贵洪坦言,如果是用于非商业和合法活动,联合国不会也没有精力给予追究。特别是一些组织在联合国标识的基础上设计自己的标识,是否形成侵权,也很难有定论。

  这些机构利用其与联合国关系的暗示和误导,联合国也并非没有察觉。联合国在其中英文网站上均挂出告示,警告公众小心这些据称以联合国或联合国官员名义实施的欺骗活动,并再三强调,联合国不通过电子邮件、邮递或传真颁发奖项、奖金、资金、证书、奖学金,或举办抽奖活动。

  不过,经营奖状、会议的机构却对这些“误导”“欺诈”的指控不以为然。联合国华人友好协会亚太区主席扶刚在接受财新记者采访时表示,公众是否会认为联合国华人友好协会组织的活动、颁发的奖项是由联合国组织或颁发,“是见仁见智的事情”。在他看来,“现在人智商那么高,不是那么容易就被误导”。

  事实上,面对各种打着联合国旗号的活动和荣誉,不能明辨真伪者并不少见。高调行善的陈光标便遭遇了这样的“国际骗局”。他在6月底到美国纽约免费宴请流浪汉,与此同时,他还向一家名为“中国全球合作基金会”的机构“捐赠”了3万美元。在宴请活动的现场,该基金会主席唐纳修以联合国的名义向其颁发了“世界首善”的荣誉称号。

  这份证书在醒目位置印有联合国标识,却漏掉了联合国英文United Nations的复数“s”,被联合国中文官微委婉戳穿。陈光标随即在微博上宣布,“我的‘世界首善’称号应该是被骗了。”

  不过,在陈光标声称自己被骗的同时,闹剧的另一方,“中国全球合作基金会”则坚持是陈光标自己提供了证书文本,且证书以基金会的名义出具,并不能代表联合国。

  陈光标究竟是被骗,还是买卖双方上演“联合骗局”?

  事实上,正是“受骗者”的暧昧态度,造就了“联合国奖状经济”的温床。

  华夏心理教育中心特聘讲师、资深心理咨询师荀焱介绍,在个人买卖虚假荣誉的案例里,“受骗者”几乎都是中老年男性。她解释,相较于女性更为看重的情感动机,男性更强调成就动机。尤其是退休的老年男性,往往遭遇自我价值的低谷。易“受骗”者在过去的生活经历中大多缺乏真正的社会肯定,而现在弥补这一缺失的路径又极其简单——花钱就可买得荣誉。荀焱比喻,这与一些女性喜好购买名牌假包是一个道理。“他们潜意识里对这些荣誉的真假十分清楚,但却情愿选择自我欺骗。”

  在荀焱看来,真正值得公众注意的,是一些企业购买假荣誉的行为。她认为,在信息时代,组织并不像个人那样容易“受骗”。尽管很多打着联合国旗号的组织真假难辨,但要核实其真实身份也并非难事。企业依然借用“联合国”的名义进行对外宣传,则涉及虚假宣传的不正当行为了。

  不过老张认为,联合国荣誉的真假都不再重要。在他和国内外各个组织打交道的过程中,不乏被骗经历。一些组织声称要给他出版诗集,或对他的事迹进行封面报道,收了几千块钱便杳无音讯。相比这些“骗子”,花几百块钱,便有联合国级别的精美证书送货到门,老张感到“很值”。在他郁郁不得志的一生中,这些来自国际机构的嘉奖,是他“现在能活下去的最大动力。”■

分享到 手机碎片接口 手机碎片接口

相关新闻

财新网 手机碎片接口 微信号:caixinwang
gotop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