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1111111
财新通行证

金融依然偏紧 资产仍在重配

2015年05月18日第19期
从货币金融环境近十年的历程中理解央行的货币政策工具,是应对内外部环境变化的必然

   文丨石磊
   平安证券固定收益部执行总经理

  “量化宽松”在金融危机后被妇孺皆知,尽管明白其真正含义的不多。自4月末开始,“中国式QE”引发了一场对“量化宽松”的大讨论。其实大可不必纠结于此,我们只需弄清央行以何种利率提供了多少基础货币,而这些基础货币置换了金融机构什么类型的资产就可以了,只需要看过去十年的三张资产负债表:央行的资产负债表、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主体是银行)以及私人部门的资产负债表。

  2003-2005年,受益于外需的旺盛,私人部门从外部赚取大量盈余,流动性宽松,也没有大幅加杠杆。此时,私人部门把赚来的钱大量用于投资固定资产,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年增速逾50%。尽管有关部门高喊“投资过热了”,但产品销售非常好,顶着调控压力上项目的老板很多。此时金融资产的吸引力相对弱,私人部门处于高配实物资产,低配金融资产的状态,股市的估值水平低。由于我们用内部商品出口换取外汇,内部商品少了而货币多了,当供给能力释放的弹性空间缩小后,商品价格就要上升,这时易发生通胀,当然这是2006年以后了。


版面编辑:邵超

财新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新传媒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如有意愿转载,请发邮件至hello@caixin.com,获得书面确认及授权后,方可转载。

推荐阅读
财新移动
说说你的看法...
分享
取消
发送
注册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