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1111111
财新通行证
财新周刊

社论|切莫轻慢财政纪律

2020年05月18日第19期
T中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理当协调配合,然而,拆除约束机制,使二者穿“连裆裤”,只能损害它们背后共有的国家信用

  全国“两会”召开在即,中国是否可以推行财政赤字货币化,不期然引发学界一场争论。有学者提出,可用发行特别国债的方式,实现赤字的货币化。对此建议,有条件赞同者有之,更多学者则表达了明确的反对意见。我们认为,赤字货币化的口子不能开,应切实增强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即便在新冠疫情严重冲击经济之际,也不可轻慢财政纪律。

  赤字货币化并非新现象,尤其在信用货币出现后,不少国家曾有此操作。其弊端显而易见:容易引发通货膨胀,危害国家信用。中外均有惨重教训。目前这场争论多围绕狭义的赤字货币化展开,即中央银行直接从一级市场购买国债,以帮助财政部门融资,弥补财政赤字,并借此放出基础货币,实现信用扩张。无论具体技术细节如何设定,这一操作牺牲货币政策独立性、破坏财政纪律的实质不会改变。上世纪70年代出现的“滞胀”,促使主要经济体赋予货币政策自主权,以此约束政府财政行为。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不少国家纷纷推出量化宽松政策。为了应对新冠疫情,美联储推出无限量QE,直接买入国债、商业票据和证券等,非常规的货币政策俨然走向常态化。近期国内围绕财政赤字货币化的争论,与此不无关系。但是,有专家指出,美联储如此行事的底气在于美元是头号世界货币,是其他经济体攀比不起的。


版面编辑:李东昊

财新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新传媒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如有意愿转载,请发邮件至hello@caixin.com,获得书面确认及授权后,方可转载。

推荐阅读
财新移动
说说你的看法...
分享
取消
发送
注册
 分享成功